于清教是中國電池網創始人兼CEO,進入六月份以后,針對賽迪報告給出的國內鋰電池規模到2015年超千億的數據,他給予支持,并從多方面進行了解釋。
賽迪報告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13年全球鋰離子電池產業規模將達到278.1億美元,2015年,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應用將帶動全球鋰離子電池的產業規模達到523.2億美元。而中國市場的情況則是:2013年鋰離子電池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41.7億元,同比增長33.2%,并且未來三年市場規模增速均會保持在30%以上,到2015年,整個中國鋰離子電池的市場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達到1251.5億元。
賽迪報告進一步指出,全球鋰電池產量增長的誘因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將在技術不斷成熟、政府扶持政策不斷落地的大背景下呈現出快速產業化的趨勢,另外,電動工具、電動自行車、新能源等產業也將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而中國市場則是得益于動力鋰離子電池的快速發展。
于清教認同上述賽迪報告,他說,盡管新能源汽車目前并不被市場買賬,但是由于能源、環境等問題,新能源汽車將是一個無可否認的趨勢。從現狀來看,現在全國有1.2億輛新能源汽車,1.5億輛電動自行車,50萬個充電站,都在用電池,還包括飛機、坦克等都離不開電池。于指出,這5年,包括民間資本在內,投資新能源領域的資本在8000億元左右,其中在電池、電池生產材料等環節投入鋰電池生產廠的資金至少有3000億元左右。
鑒于國內動力由于資本投入過剩及下游需求不足,導致鋰電池產業比較浮躁的現狀,于清教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來國內鋰電池生產的改進方法。
按照于的歸納,做動力電池的企業,十年來沒有一家企業賺錢,究其原因就是市場需求太小,生產的產品都是貴族。現在中國要實現彎道超車需要有技術、人才和管理體系、制造業的基礎。在技術和市場的關系上,他認為應當在擴大市場的同時尋求技術的同步發展,而不是坐等技術發達起來,否則,產業化終將停留在實驗室里。
于同樣用一組數據來說明自己對全球電池的信心,從而為鋰電池市場規模終將擴大找出依據。據其提供的數字表明,電池產值2010年在5000多億元,這并不包括太陽能電池,2012年達到了7000億元左右,預計到2015年將突破1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