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8日,美國IBM研究所科學家宣稱,最新研制的碳納米管芯片符合了“摩爾定律”周期,依據摩爾定律,計算機芯片每18個月集成度翻番,價格減半。由于摩爾定律的廣泛驗證,在動力鋰電池技術進步上也有人得出了類似的技術增長結論、價格下降的結論。事實果真如此嗎?專家就“摩爾定律”在動力鋰電池上的應用也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派。
“消極論”專家認為,電池和燃油費用是決定電動汽車市場規模的兩大因素,但短期內無法實現電池技術突破性進展,另一些“積極論”專家則指出了未來可能替代鋰離子電池的新技術。
“消極論”專家的觀點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材料決定論,即認為電池的進步完完全全是電池材料的進步,誠如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員Fred Schlachter所說的“只有化學組成分改變,電池才可能獲得突破性發展”的論斷。該專家據此認為,摩爾定律只適用于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儀器電池等小體積電池,而不適用于電動汽車。因此,較長時間內,電池仍將是電動汽車發展的一大制約。
而“積極論”專家則從更廣闊的視野來討論對于鋰離子動力電池的替代問題。如,美國勒克斯研究(Lux Research)公司日前發布報告稱,2030年固態電池技術將代替鋰離子電池技術,成為電動汽車電池領域的主流。該觀點得到了動力鋰電池制造廠家和應用大戶豐田公司的支持,豐田公司表示,2020年該公司有望全面實現固態電池技術的商業化,其能量是鋰電池的三到四倍。
“積極論”專家實際上是跳出了“鋰”概念來討論動力電池技術進步的,從長遠的觀點來看,“積極論”有道理,因為目前在動力電池界也還有鎳氫動力電池與鋰離子動力電池兩種技術路線之爭。作為一個折衷主義者,筆者認為,“消極論”的觀點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固態電池作為“未來”的時間概念并不確定,而鋰電池的技術進步顯然要遵循電池技術本身的成長邏輯,從電池誕生到現在也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了,某一個電池類型真正的技術進步通常都是經過幾十年的演變。所以,對于動力電池的技術突破,我造成短期的消極論和長期的積極論。